|
|
|
|
|
|
|
|
這位失學的大哥,今年九歲,身形較同齡的學童瘦削,但眼神天真可愛。 |
|
2. 2004年7月四名國際學校學生參與義工探訪活動,跟我們到貴州黔東南州親作實地體驗。
山路崎嶇不平,深入山區得坐八小時車,途中得下車舒展一下筋骨。
|
|
|
|
|
|
|
|
|
分發糖果及書簿給學童的同時,小義工亦領悟到施與受之樂。 |
|
|
|
|
|
|
|
國際學校的學生替我們記錄學生的通訊地址,方便日後彼此書信來往,順便學習英語。 |
|
|
|
3. 2005年4月我們與美國榮光基金會一行人到黔南州去,實地視察學校設施之不足,課室相當陰暗冰冷,我們給學生送
上圍巾,讓他們感受到一點暖意。
|
|
|
|
|
|
|
|
|
除了考察及文化交流,我們也跟學生們玩遊戲,輕鬆一下。 |
|
4.
2007年4月到開陽縣楠木渡鎮探訪孤兒,他自少跟爺爺相依為命,生活貧苦,但面上總掛著微笑,反而爺爺一臉愁容,
怕孫兒日後無依無靠。
|
|
|
|
|
|
|
|
|
兩爺孫刻意收拾過居所,才讓我們拍照,但看上去仍相當簡陋。 |
|
5.
2008年6月我們到松桃縣小平甘溪小學出席奠基儀式,並專程家訪貧困學生。 |
|
|
|
|
|
|
|
|
龍橋雙同學跟智障父親和奶奶在家中合照。 |
|
|
|
|
|
|
|
龍橋雙的媽媽離家出走,沒有回來,照片中的爛布攤正是他和爸爸的睡床。
|
|
灶頭設備極簡陋,最常吃的是麵條伴辣椒。
|
|
6.
2008年6月到沿河縣冷後錫群小學派發生活補助金,身穿灰色汗衣的學生,天生沒有耳朵,聽覺極弱,口齒不清,
讀書很吃力,故十三歲仍是五年級學生。
|
|
|
|
|
|
|
|
|
義工每次也會跟每位接受資助的學生做詳細訪問,以便核對及更新資料。 |
|
|
|
|
|
|
|
2009年1月我們到貴陽巿近效的清鎮,探訪一年前受雪災影響的貧困戶。 |
|
我們給受災居民派發餅乾,並在政府援建的新屋前合照。 |
|
2009新年伊始慈恩的義工們再次出發到貴州去,這次是為考察新項目──醫療站而來。以往慈恩全力援建學校,活動由千禧年進行至今已上了軌道,加上國家的「兩免一補」政策,讓更多適齡兒童有機會上學。於是慈恩基金會決定在教育以外,也增強偏遠山區的醫療保健工作,加上國家亦推行農民醫療保險計劃,此計劃給山區農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。
我們先探訪高山苗族山寨居民,山路不平兼要七彎八拐,在五十分鐘車程後,我們還要行半小時山路,才到達目的地。我們有四驅車代步也感顛簸難行,試想像居民有病在身,沒法自行落山,得付數百元給救護車及醫療人員,上山接送到鎮上,很多居民花不起這筆費用,令疾病一拖再拖,沒有及時的治理,後果可能是永久傷殘或死亡。若慈恩基金會資助偏遠山區興建醫療站,這既可令傷患居民受惠,同時亦提高他們的保健意識。這跟援建學校同樣有意義!
離開貴州時,我在想,當地的農民雖然生活艱苦,但他們卻很知足,他們只求身體健康和一家平安,與此同時,我覺得能在香港這個大城巿生活,其實很幸運,我會更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。
扶貧組劉惠美 |
|
|
|
|
|
|
苗族山寨小孩對訪客很天真可愛,沿路只管跟著我們。 |
|
我們揀選了身後的土地來興建醫療站。 |
|
|
|
|
|
|